2013年12月10日 星期二

2013/12/10 你想移民嗎?

你想移民嗎?自從移民後,為了讓在台灣的家人也能知道我們的近況所以由部落格走到今天的Facebook。其中分享了很多在加拿大生活的點滴,還有和台灣不同的地方。有時,有些朋友也會羨慕的說,住在國外真好;或是表示覺得自己在台灣有點可悲。我想說的是,很少人會分享自己辛苦的時刻,一方面不希望在台灣的家人擔心,一方面也怕招來負面的批評。

搬到國外,對口袋不深的移民來說,最大的課題就是找工作,在加拿大,這真的很難。很多人在台灣有很專業的背景,可是來到這裡可能也只能看破,先打工或做義工。再來是語言的問題,即使身為英文系畢業的我,也花了一段時間適應,並不如想像中容易。

所有生活的一切,從柴米油鹽醬醋茶到工作,教育,醫療,法規,風俗人情,甚至氣候,環境;你想得到和想不到的地方,都要從頭開始。年輕人留學,有的是勇氣,骨氣,不怕戰到最後一口氣;攜家帶眷的搬到海外可不是這麼簡單,不是自己一個人,責任大了很多,要擔心和面對的事情更多。如果很幸運的,你有萬貫家產,也很捨得花錢,那很多時候,事情也會輕鬆得多。

我搬到這裡快六年,傷心無助或是憤不可抑的時間不算少,但是事情不會因為情緒而過去,最後還是要自己處理。所以用學習的心,告訴自己,天助自助者;不會,學就好。慢慢的生活也步上常軌,也熟悉了這裡的一切。既然決定搬出來,就要有決心,不要抱怨,不要放棄。

我過得很好,因為我很努力。當然也要感謝在這裡認識的很多朋友,因為僑居海外,大家像家人般互相扶持,讓日子好過很多。如果你也想要移民,請記得,這很辛苦,真的。不過,做了才知道值不值得!


2013年9月10日 星期二

終於完成了~

在 Yahoo 奇摩部落格的日子,在此正式告一段落了。其實,在開始使用 Facebook 之後,幾乎停止了奇摩部落格的活動。現在因為奇摩要終止服務,匆促搬家的同時,回顧了過去的點點滴滴,真的感觸萬千。我想,在這裡,除了儲存了過去的回憶,也要開始新的生活,就從現在,一切從頭開始吧!

2013年9月9日 星期一

2012/04/21 有待

有待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王叔岷

 學從篤實達空靈     情到癡迷應覺醒
 聚散何幸緣有待     秋風簾外草青青

 這 首詩也是我很喜歡的。作學問應該要腳踏實地,追究到底,在水到渠成之時,反而轉化到另一個境界。然 而情愛之事卻不宜執迷不醒,緣起而聚,緣盡而散,總不能強求。但有意思在最後寫景的秋風簾外草青青,秋天有蕭瑟之意,而青青感覺微微帶有《詩經,鄭風,子 衿篇》裡的思念之寓,不知是否我多想了,但在最後一點點的“執”,相當的觸動人心。

 注:青青子衿,悠悠我心。縱我不往,子寧不嗣音?

2011/09/28 幾見

幾見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王叔岷

 漫以不平平不平, 是非曲直總難明,
 熙熙攘攘人間世,幾見交游重性情。



剛 結婚時,到公公住所,看見牆上懸掛的王叔岷先生手書詩作,很是喜歡。年前,獲公公贈與王叔岷先生 詩集“隨感吟”一冊,在閒暇之餘經常翻閱,覺得充滿了人生哲理,百讀不膩。隨感吟是像隨記一樣的詩集,題材來自王先生日常生活,有感則發。然而王先生的才 氣,多情,篤實,淡然,卻在這些平實題材的詩句之中表露無遺。每讀皆有新的體會,引發我對人生多所思考。因王叔岷先生詩作多已絕版,覺得十分可惜,所以日 後將分享大家一些王先生之詩作,願大家也能各有領會。下附網路上查得之王先生簡介:



王叔岷先生,號慕廬,一九一四年生, 四川簡陽人。幼習詩書,及長,喜讀《莊子》、《史記》、《陶淵明集》,兼習古琴。一九三五年,就讀於四川大學中文系,一九四一年考入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, 師從傅斯年、湯用彤先生。後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。一九四九年後,出任台灣大學中文系副教授、教授。一九六三年後,先後任教於新加坡大學、台灣 大學、馬來亞大學、新加坡南洋大學等校。一九七三年,自台北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及台灣大學中文系退休,仍擔任史語所兼任研究員及中國文哲所籌備處咨詢委員。

王叔岷先生治學,由斠讎入義理,兼好詞章,尤精研先秦諸子,遍校先秦漢晉群籍,撰有專書近三十種,論文二百余篇,是海內外廣受推崇的斠讎名家。



1941 年秋天,懷抱著「奇書十萬卷,隨我啖其精」心願的王叔岷,來到了四川南溪縣李莊的板栗坳。這裡是地圖上絕對找不到的地方,日本空軍的炸彈,沒有朝這兒丟下 來的理由。漫天戰火之際,飄泊萬里,中研院(以史語所為主)的一群讀書人,好不容易才尋覓到這方「桃花源」,終於可以暫時歇腳一下了。不及而立之年的王叔 岷,是才向北大文科研究所報到的「新鮮人」,照當時的規矩,北大文科研究所的研究生,可以選擇到板栗坳來完成學業,王叔岷的學術道路,就在這片「庭前多好 鳥」,「戶外多修竹」的天地裡開展。

王叔岷是四川大學中文系1939年班的第一名畢業生,卻沒機會留在系裡當助教。前途茫茫之際,經過 老師徐中舒的點撥,他才決意報考北大文科研究所。在川大校園裡頗有才子之名的王叔岷,來到李莊,首先拜見了兼任文科研究所所長的傅斯年,並把自己的詩文呈 請指導。傅斯年翻了一翻,便詢問王叔岷的未來研究課題。王叔岷以想研究《莊子》見覆。傅斯年笑了一笑,竟開始背頌起「昔者莊周夢為蝴蝶」這一章,一幅怡然 自得的樣子。忽爾,傅斯年嚴肅地告誡王叔岷道,研究《莊子》要從斠勘訓詁入手,才切實;他又翻了一翻王叔岷的詩文,定下了一條規矩:「要把才子氣洗乾淨! 三年內不許發表文章!」王叔岷只好唯唯諾諾而退。在名義上,王叔岷的導師是遠在昆明的湯用彤,師生靠書信聯絡。王叔岷在信裡向導師報告自己的研究方向,湯 的覆函則告誡道,研究學問只有「痛下工夫」四個字而已。在傅、湯兩位學術巨人的鞭策之下,王叔岷確實「痛下工夫」,1943年畢業,留在史語所任職,此後 著作等身,在文史學界掙得了難能替代的一席之地。

像王叔岷這種初入學術天地的青年,得到傅、湯兩位的點撥,似「獅子吼」,若「海潮音」,終於一步一腳印地繳出傲人的學術成績。然而,傅斯年為王叔岷定下的規矩「三年內不許發表文章」,卻就此成為史語所對新來報到的青年學者得同共遵守的金科玉律。

好 比說,比王叔岷晚一年從北大文科研究所畢業,但同樣留任史語所助理研究員的李孝定,於到任後的第一年或第二年,就向史語所《集刊》投了一篇稿子,不久就被 退稿了。他回憶道,這是忽視了傅斯年「進所三年內不得撰文的明訓」的必然結果,他痛苦地述說自己的心境:「這是我生平所受最嚴重的打擊,因此造的自卑感, 壓抑了我至少十五年。」當然,經此「打擊」,李孝定並未灰心喪志,仍是努力不輟,日後在甲骨研究領域竟自成一家言。

來到台灣,傅斯年 「三年內不許發表文章」的規矩,一樣有效。從台大文科研究所畢業後進入史語所擔任助理研究員的許倬雲,回憶自己剛來報到的情況:「按照舊規矩,進所新人, 有一定的任務。同時,入所之初,學習為主,不得立刻寫論文,急於發表。」於是,他在那一年內,即承所內前輩芮逸夫與陳槃庵先生之命,從先秦典籍中選取《周 禮》與《左傳》,連本文加注疏,一句一句,一行一行,仔細點讀,為他在中國古史領域的研究工作紮下了深厚的根基。

傅斯年為青年學者定下 了「三年內不許發表文章」的規矩,應當是用心良苦的要求。即如本院林毓生院士所言,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裡的學術工作者,如果不甘心在原地兜圈子,不屑於 只是做些舞文弄墨的工夫,而想在開拓與累積人類的知識板塊上有積極的貢獻,就不得不養成「比慢」的工作習慣,為學術原創性的積累,奮力以進。顯然,要求青 年學者「三年內不許發表文章」,正是傅斯年以前輩身分對後進培植自己學術實力的期待。王叔岷這些史語所的新血輪,以日後的工作成績,證明了傅斯年當年定下 的規矩的有效度。

時過境遷,傅斯年定下的這項規矩,在當前的中研院有實現的可能嗎?在俗稱「八年條款」的壓力下,新聘為助研究員一級的 青年學者,「不出版就完蛋」(publish or perish),面對現實的壓力,有勇氣篤踐「三年內不許發表文章」規矩的,大概不多。惟則,這等景況,能算是學術社群「進步」的象徵嗎?值得深思。

2011/02/10 熱熱鬧鬧中國年

中國年到了,學校也都會跟孩子介紹中國年,因為加拿大的華人實在不少,有的學校甚至華人多過白人,所以中華文化是這裡多元文化教學中不可缺席的一項。過去 兩年,都因孩子老師的邀請,在班上辦了中國年的活動。今年新校長特地跟華人媽媽們溝通,除了讓我們在學校佈置櫥窗,讓每個班級都做有關中國年主題的活 動,還定了一天讓大家穿紅衣服到學校。

翔翔的班上做了一個飛龍的小風箏,老師還發了紅包給他們,雖然只有十分錢,但是孩子們都好開心。安 安班上做了獅型的小手偶,今天還有分站遊戲,由Wendy媽媽教剪紙,我教寫春聯並將大家的英文名字翻成中文,一位韓國媽媽教大家玩韓國傳統新年遊戲,老 師更教大家用中文數字寫數學習題,孩子們相當喜歡。

能在學校小小發揚一下中華文化,真的讓人覺得很開心;更棒的是,大家都喜歡,真是太好了!


華人媽媽們合作佈置的櫥窗(春聯是我公公寫的喔)


Wendy媽媽教做的剪紙


寫春聯(這是去年的照片,今年忘了拍了)


翔翔做的風箏


安安做的手偶

2011/01/12 在白石學中文

移居國外的華人們,應該都有同樣的問題:該不該讓孩子學中文?要怎麼幫助孩子學中文?我以自己的經驗,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。

首先,我覺得學中文是必須的。學中文,因為這是我們的母語,我認為家長也同時負有傳承文化的責任。這裡的教育教孩子尊重多元文化,孩子們被鼓勵瞭解自己的背景文化。我認為語言是最基本的,至少要能聽能說,能讀能寫更好。

我 家兩個孩子來到這裡時,老大才上幼稚園,如果不上中文,他很快就會忘光光,更別提小兒子才三歲,更糟糕。我在一開始,就送他們到白石中文學校上中文。白石 中文學校用的是台灣康軒的國語教材,原則上是跟台灣同步,而且每週上課兩天,增加孩子接觸中文的天數,對來自台灣的我們,實在是不錯的選擇。當然這裡還有 私人的中文家教班,或是遠一點有慈濟辦的中文學校,但都是使用自編教材,一週一次,在程度上也較容易。

孩子一開始因為英文不好,到中文學 校上課非常開心,但隨著英文越來越好,他們也越來越不喜歡上中文,原因無他,因為太辛苦了。學中文要寫生字,寫生詞,要學造句,學作文,還有閱讀更是困 難,加上免不了的小考,期中期末考,更加排斥。孩子累,家長更累。每天要督促孩子寫中文作業,復習功課,指導作文,就像戰鬥一樣。而且小孩通常還有其他課 後活動,到最後,常常是家長堅持不下去了,就放棄上中文這件事。

我完全同意孩子學中文,對家長真是折磨。我們這一代的家長都怕孩子太辛 苦,太累,玩得不夠,腦筋變死。但是中文,尤其是正體字,不練習是記不住的。不能因為寫功課累,就站到孩子那邊去,孩子還小,很多事要家長幫他堅持住。這 一年來,看到越來越多家長放棄孩子的中文學習,心中真的很有感觸。

現在全球都是一片中文熱,紐約的小學開辦中文課程,報名一下就滿 了,BC省也都一直有家長在推行中文早期教育。不管孩子有多融入當地文化,我們是華人這件事是不會變的,我不想我的孩子變成只會英文的華人。學中文不見得 要上中文學校,在家自學的也大有人在,但不論哪種方式,最終是希望孩子學會中文。學什麼都需要不斷的練習,中文也是一樣的道理,如果孩子可以天天練鋼琴, 可以天天打籃球,天天看電視,那花個三四天學學中文,也不是太過份,各位海外的爸爸媽媽,我們一起加油吧!

2010/10/19 Cranberry Bread

安安從學校帶了一張食譜回來,跟我說:媽媽,這好好吃你一定要學會,趕快抄起來,因為還要拿回去學校,你就看不到了!到底是甚麼寶貝,讓孩子愛成這樣?趕 緊先抄下來。不過,那天記下食譜後,一直沒有時間做看看,今天有時間,決定做看看,結果真的很好吃,有新鮮蔓越莓的酸味,葡萄乾的甜味,柳橙的香味,非常 有層次。我知道學校老師會帶小孩一起烘焙點心,這張 Cranberry Bread 的食譜就是那天他們在學校做的點心,在此分享大家,可以試試看喔。

材料:

A:2 Cup  All Purpose Flour 中筋麵粉
      1 Cup  Sugar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細砂糖
      11/2  t  Baking Powder   泡打粉
      1  t       Salt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鹽
      1/2 t     Baking Soda       小蘇打

B:1           Egg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全蛋
     1 t         Orange peel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grated)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橙皮磨細末
     3/4 Cup Orange Juice    柳橙汁

C:11/2 Cup Raisins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葡萄乾
      11/2 Cup Fresh/Frozen   新鮮或冷凍的蔓越莓切塊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Cranberries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chopped)

D:1/4 Cup Butter

做法:

1. Sift A together in a large bowl.  將材料A置於大盆中
2. Cut in butter until mixture is crumbly. 拌入室溫奶油
3. Add B all at once.  加入材料B
4. Stir until mixture is evenly moist. 將全部材料拌勻
5. Fold in C 拌入材料C
6. 將麵糊倒入烤模(我用loaf pan)

溫度 350F 烤 70 分鐘。